马来西亚的音乐文化融合了马来、华人、印度及原住民多元元素,其中传统乐器“chabor”(也作“chabang”)是北部地区如吉兰丹、登嘉楼一带的重要弹拨乐器,常用于民间仪式、婚庆及传统音乐合奏,这种乐器形似鲁特琴,琴身多呈半梨形,以木料制成,通常装有三至五根弦,演奏时以手指或拨片弹拨,音色清亮富有穿透力,旋律中常点缀着装饰音和滑音,充满浓郁的马来风情,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,chabor的旋律也逐渐被改编为吉他谱,让更多吉他爱好者能通过熟悉的乐器演绎传统韵味,本文将详细介绍chabor的文化背景、吉他谱改编要点、常用和弦与节奏型,并提供具体曲目谱例及学习建议,帮助读者掌握马来西亚传统音乐的吉他弹奏技巧。
chabor在马来传统音乐中属于“气鸣-弦鸣”复合类乐器,其历史可追溯至15世纪马六甲苏丹国时期,最初由宫廷乐师用于 accompany 诗歌朗诵和叙事曲演唱,乐器的命名“chabor”源自马来语“cabang”(分支),暗喻其共鸣箱的分支结构,而演奏技巧上则吸收了中东乌德琴(Oud)的指法,结合本土音乐特有的“斯连德罗”(Slendro)五声音阶,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语言,在传统合奏“甘美兰”(Gamelan)中,chabor常与竹笛(seruling)、铜锣(gong)及鼓(gendang)配合,担任旋律主导角色,其演奏强调即兴装饰,通过颤音(vibrato)、滑音(glissando)和倚音(grace note)模仿人声的婉转,传递马来文化中“柔美与深情”的审美追求。
现代马来西亚音乐人如Siti Nurhaliza、Zee Avi等,在创作中常将chabor旋律融入流行、民谣风格,Balqis》《Teratai》等歌曲的前奏中,便以吉他模拟chabor的音色,让传统元素焕发新生,对于吉他爱好者而言,学习chabor风格的吉他谱不仅是技巧训练,更是理解马来西亚文化的重要途径。
由于chabor与吉他在构造、发声原理上存在差异(chabor为尼龙弦共鸣箱,吉他为钢弦/尼龙弦箱体),直接移植原谱需兼顾“形似”与“神似”,改编的核心在于三点:一是保留五声音阶旋律框架,二是还原chabor特有的节奏律动,三是通过吉他技巧模拟装饰音效果。
马来传统音乐以“斯连德罗”(Slendro)和“佩罗格”(Pelog)音阶为主,其中斯连德罗为五声音阶(do-re-mi-sol-la),无半音变化,适合表现柔和情绪;佩罗格为七声音阶,含半音,更具戏剧性,吉他谱改编多采用C大调或G大调指板,将斯连德罗音阶对应到吉他的空弦音与品格音上,例如C大调斯连德罗音阶可简化为“C-D-E-G-A”,避开F、B两个半音,降低演奏难度。
chabor演奏常用“切分节奏”(syncopation)和“附点节奏”(dotted rhythm),例如6/8拍中的“长-短-短-长”组合,模仿马来舞蹈“Joget”的律动感,吉他弹奏时,需以分解和弦(arpeggio)配合低音行走(walking bass),营造流动感,以下为典型节奏型示例(以6/8拍为例):
小节 | 和弦 | 低音 | 高音节奏型 |
---|---|---|---|
1 | C | C↓ | G↑-B↑-G↑ |
2 | G | G↓ | E↑-G↑-E↑ |
3 | Am | A↓ | F↑-A↑-F↑ |
4 | F | F↓ | E↑-C↑-E↑ |
(注:“↓”表示低音弦下拨,“↑”表示高音弦上拨)
chabor的装饰音是旋律的灵魂,吉他可通过“击弦”(hammer-on)、“勾弦”(pull-off)、“滑弦”(slide)和“推弦”(bend)模拟,原谱中“mi-sol”的滑音,可在吉他上用左手中指从第2品滑至第4品;而“re-do”的倚音,则可通过无名指轻击第1品实现,装饰音不宜过多,需以“点缀”为原则,避免破坏旋律的流畅性。
《Getar Sembilan》(意为“九次颤动”)是吉兰丹地区的传统民谣,描述了爱情的悸动与甜蜜,旋律轻快活泼,是吉他改编的热门选择,以下为其主歌部分的简化吉他谱(C大调,4/4拍):
小节 | 和弦 | 歌词(马来语) | 吉他技巧 |
---|---|---|---|
1-2 | C | Getar sembilan | 分解和弦:C-G-E-G |
3-4 | G | Dalam dada ku | 低音拨弦:G-G-D-D |
5-6 | Am | Rindu terasa | 扫弦:↓↑↓↑(轻柔) |
7-8 | F | Sayang ku | 击弦:F(2h3)-A-3 |
C大调主旋律:1 2 3 | 5 5 3 | 2 1 2 | 3 -
对应吉他指板(第1弦,E弦):
1(C品)-2(D品)-3(E品)| 5(A品)-5(A品)-3(E品)| 2(D品)-1(C品)-2(D品)| 3(E品)-空弦-空弦
演奏提示:第5-6小节Am和弦的扫弦需控制力度,模仿chabor的“弱起强收”;第8小节的“3”音可加入滑弦技巧,从第2品滑至第3品,增强情感表达。
对于初学者,建议分三阶段掌握chabor风格吉他谱:
推荐资源:马来西亚国家艺术学院(ASWARA)出版的《Traditional Music of Malaysia》吉他教材,以及YouTube频道“Malay Guitar Lessons”的视频教程,均提供详细的谱例与示范。
Q1:chabor和吉他在音色上有什么区别?如何用吉他更好地模拟chabor的音色?
A1:chabor的音色更“集中”,共鸣箱较小,高频明亮且中频突出,带有金属般的颗粒感;吉他音色则更“宽厚”,低频丰富,高频相对柔和,模拟时可采取三种方法:一是使用尼龙弦(比钢弦更接近chabor的温暖音色);二是调整拾音器位置(靠近琴桥的高频区,增强明亮度);三是通过效果器添加“压缩”(Compression)和“镶边”(Flanger),减少动态范围,突出音色颗粒感。
Q2:学习马来西亚传统音乐吉他谱需要掌握哪些基础乐理知识?
A2:需重点掌握五声音阶(特别是斯连德罗音阶)、切分节奏的读谱与演奏,以及马来音乐特有的“装饰音记号”(如“~”表示颤音,“/”表示滑弦),建议了解甘美兰音乐的“循环结构”(gongan),即旋律与伴奏的呼应关系,这在吉他合奏中尤为重要,基础乐理方面,需熟悉大调音阶、三和弦构成(如C=C-E-G)及4/4、6/8拍子的节奏型划分。
陈粒的《周游》是一首充满独立民谣与流行摇滚融合色彩的作品,其吉他谱以简洁的和弦进行与细腻的节奏变化,展现出歌曲的叙事性与情感张力,这首歌收录在陈粒2015年专辑《如也》中,编曲上以吉他为骨架,搭配清透...
赵雷的《斑马斑马》是民谣音乐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,收录在其2012年发行的专辑《赵小雷》中,这首歌以简洁的旋律、诗意的歌词和深沉的情感,成为无数吉他爱好者必学的曲目,其吉他编配以G调为基础,采用4/4拍...
《爱河》作为王若琳的经典代表作,其旋律舒缓深情,歌词细腻勾勒出爱情中的温柔与怅惘,非常适合用指弹吉他来演绎,指弹版《爱河》通过吉他的多声部编排,将原曲的旋律、伴奏与低音融合,一把琴便能勾勒出丰富的层次...
对于喜欢EXO的吉他初学者来说,找到简单版的吉他谱是入门练习的关键,EXO作为韩流代表性组合,拥有众多旋律优美、传唱度高的歌曲,其中不少作品的和弦进行相对简单,适合新手练习,简单版吉他谱通常会简化复杂...
《完美生活》是汪峰广为传唱的经典作品,其激昂的旋律与励志的歌词深受吉他爱好者喜爱,C调作为吉他入门与进阶中最常用的调性之一,其吉他谱编配兼顾了演奏的流畅性与情感的表达,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资深玩家都能在弹...
吉他谱是音乐的文字,而生活是一场没有预演的演奏,每一刻的欢笑、泪水、忙碌与悠闲,都像琴弦上的音符,串联成独一无二的“我的生活吉他谱”,它没有固定的曲式,却藏着最真实的情感;不需要精准的节拍器,却自有其...